拎了下热水瓶,腰椎骨折!“沉默的杀手”如何防治?这个项目落地杭州,惠及更多患者
发布日期:2024-11-15 浏览次数:70 来源:
好好地坐着,就骨折了;弯腰抱下孩子,就骨折了;打个喷嚏,就骨折了;轻轻碰了下床尾,就骨折了;上完厕所起身猛了,就骨折了……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来说,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的骨折,绕不开,令人苦恼。
2018年,国家卫健委开展了首次中国居民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调查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到了65岁以上,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达到32.0%。其中, 中老年女性的患病率远高于同龄男性,65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更是达到51.6%。 而骨松患者的患病知晓率却非常低, 50岁以上患者的患病知晓率仅为7.0%。 与此同时,由于骨质疏松症的诊疗涉及医院的多个科室,也为患者的就诊、随访等综合管理带来挑战。
基于此现状,2020年12月19日,“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骨力计划)——中国脆性骨折高风险患者管理项目”正式启动,旨在从诊断、治疗和防治管理上实现骨质疏松症一体化管理,持续改善骨松患者获益。
2021年11月30日,“骨力计划”正式落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10年前,我们在杭州几家三甲综合医院进行骨松诊疗现状调查,只有不到10%的脆性骨折患者诊断为骨质疏松症,而他们中间,只有30%的患者接受治疗。10年过去了,我们希望通过‘骨力计划’,全面提高医生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提升对骨松患者的治疗与规范化管理,并形成一套示范模式进行推广。”浙大二院骨科名誉主任严世贵教授说。
“骨力计划”浙大二院启动仪式现场
拎了下热水瓶,75岁奶奶腰椎骨折
大部分骨松患者都是
骨折或疼痛了才来就诊
2014年,浙大二院开设骨质疏松门诊,浙大二院骨科师钟丽主治医师接诊了各式各样的骨松患者,大部分都是骨折或者痛得非常厉害才来就诊。
师医师曾接诊过一个75岁的奶奶,因为拎了个热水瓶发生腰痛前来就诊,当时已经无法翻身、无法直立。通过核磁共振检查,发现奶奶已经发生了腰椎骨折,而骨折是由骨质疏松症引起。进一步询问病史,了解到,奶奶之前已经在外院先后3次因为压缩性骨折进行了骨水泥灌注手术,但一直未予以抗骨松治疗,导致骨折反复出现。之后,这位奶奶在浙大二院骨科进行了手术治疗,同时给予抗骨松治疗,避免再次发生骨折。
师钟丽医师
“对已发生脆性骨折的老年女性,一年内再次骨折的概率是常人的5倍。如果不进行抗骨松治疗,她骨折发生的频率会越来越高。”师医师强调。“对于早期患者,一旦出现骨密度下降或破骨细胞活跃的情况,就建议开始抗骨松治疗。像地舒单抗注射液这类生物制剂,隔半年打一次,适宜部分患者的长期治疗。”
师医师还记得5年前接诊的一位女性患者,因为骨质疏松症导致的股骨颈骨折置换了左右两侧髋关节。置换两年后,出现双侧髋关节疼痛,无法行走,到医院检查后,诊断为假体松动引起的疼痛,松动是因为骨头过于疏松,无法承受假体重量。
之后,这位患者开始接受长期的抗骨松药物治疗,一年后,疼痛感明显缓解,可以走路,避免了髋关节翻修手术。如今,这位患者已在师医师门诊治疗近3年,生活完全可以自理,生活质量也提高了。
“骨力计划”落地浙大二院
为骨松患者提供
全程化管理和一站式服务
严世贵教授深耕骨质疏松症领域多年,谈及推行“骨力计划”的初衷,他表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静悄悄的疾病,发病隐匿,患者平时没有明显症状,顶多有点背痛、驼背或身高变矮,这一情况在中老年女性中尤为明显,容易被忽视。同时,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横跨多个学科的疾病,很多患者的首诊不一定在骨科,都散落在内分泌科、风湿科、老年医学科等,这就需要提升相关学科医生对疾病的认识,建立起规范化的诊疗体系和管理模式,把骨质疏松症像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一样有效管理起来。
严世贵教授
随着‘骨力计划’落地,浙大二院将扩大骨松门诊,时间为周二、周三全天,周四上午(解放路院区),周三上午及周日下午(滨江院区),我们将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患者来到我们骨科,可以既解决骨折问题,又能接受骨质疏松症的治疗,预防骨折的再次发生。患者出院后,我们也会做好积极的随访,指导患者进行疾病的自我管理,把患者全程管理起来。”严世贵教授说,“通过‘骨力计划’提供的数字化平台,有效指导医生为患者提供适合的抗骨松治疗方案,为患者带来切实获益。同时,还可以利用平台中的患者管理数据,进行进一步研究,助力骨松学科发展,并运用到后续患者的骨松治疗中。
叶招明教授
“过往,患者并不重视骨质疏松症,但在个体化、精细化诊疗的趋势下,我们希望可以向群防群治、联防联治进行过渡。”浙大二院骨科主任叶招明教授展望道,“‘骨力计划’将建立一套标准化的患者管理模式,健全转诊与随访模式,优化对脆性骨折高风险患者的标准化管理路径,降低脆性骨折的发生率;定期开展的科普、患教活动,不仅提高骨质疏松的检测率、诊治率,也将改善患者乃至全社会对骨质疏松症的疾病认知,可谓一举多得。”
文 / 金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