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 不要等到骨折才关注骨质疏松,广医二院“骨力计划”项目落地

发布日期:2024-11-15 浏览次数:58 来源:

许多骨松患者直至发生骨折,才知道自己患病!民众对骨松认知普遍不足,检测率、诊治率过低,骨质疏松症及脆性骨折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目前,我国在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治疗和骨折防治管理上还存在短板,为此," 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骨力计划)——中国脆性骨折高风险患者管理项目 " 于 2020 年 12 月 19 日启动,旨在为构建科学及系统化的骨质疏松症患者管理生态系统、预防和减少脆性骨折贡献力量。截至目前,包括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在内的全国数十家医疗机构相关科室将参加 " 骨力计划 " 试点示范单位建设。

" 骨力计划 " 旨在实现骨质疏松症优化管理

我国在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治疗和骨折防治管理上还存在短板,亟待建立符合我国国情、高效的患者管理体系:大部分患者的就诊和长期管理分散在骨科、老年科、内分泌科、妇科等各种科室,缺乏统一、有效的长期管理;大部分三级医院饱和或超负荷运转,且院内科室负荷存在差异。

骨质疏松症患者社区建设不成熟,基层优质医疗资源匮乏。为此,旨在实现骨质疏松症优化管理,持续改善骨松患者获益,扩大社会关注与支持的 " 骨力计划 " 启动。据介绍," 骨力计划 " 主要展开以下工作:围绕骨折高风险患者开展标准化管理,探索多元化、个体化实施路径;利用患者管理项目的产出促进科学交流及继续教育,助力骨质疏松领域学科发展;结合数字化平台,上下联动,持续传递骨健康理念。据了解," 骨力计划 " 项目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及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专家组联合主办,安进公司支持。

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从 2012 年开始倡导在全球推广骨折联络服务(FLS),即骨折后对患者进行识别登记、评价和治疗的全面体系,以提高脆性骨折患者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治疗率和依从性,并降低二次骨折的发生率。" 骨力计划 " 项目设计就是基于 " 骨折联络服务(FLS)" 和 " 攻克骨折(Capture the Fracture)" 的理念。2012 年,IOF 启动 " 攻克骨折 " 行动;2020 年,IOF 携手牛津大学、安进等合作伙伴发起新一轮 " 攻克骨折 " 合作。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外科副主任曹燕明教授

民众对骨松认知普遍不足,检测率、诊治率过低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外科副主任曹燕明教授指出,骨质疏松症及其引起的脆性骨折疾病负担日趋严峻,已成为中国绝经后女性面临的突出健康问题,正以其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成为健康老龄化的重要阻碍之一。

骨质疏松症与增龄相关,高发于绝经后女性: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加剧,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逐年上升。据估算,目前中国约有 8000 万骨质疏松症患者,其中绝经后女性占到九成,约 7000 万;约 1/3 50 岁以上女性和超过半数 65 岁以上女性患病。

曹燕明教授指出,我国民众对骨质疏松症认知普遍不足,检测率、诊治率过低,存在巨大的诊疗缺口,亟待建立符合我国国情、高效的骨质疏松症患者管理体系。

50 岁以上患者的患病知晓率仅为 7.0%;50 岁以上女性中接受过骨密度检测的比例亦仅有 4.3%;已发生脆性骨折的患者的骨质疏松症诊断率仅为 2/3 左右,接受有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者尚不足 1/4。"80% 的患者认为骨质疏松症不可避免,是衰老的必经过程;近半数的脆性骨折患者认为摔跤是造成骨折的唯一诱因,而未意识到骨质疏松症与骨折之间的关联。" 曹燕明教授称。

补钙别忘补维 D,确诊骨松还要加上药物治疗

有的人以为补钙就能治疗骨质疏松症。曹燕明教授表示,人到了一定年龄,尤其是妇女绝经以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破骨细胞活跃,骨头钙质流失严重。但是,有些人抽血检查,血钙不低。这是因为,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在血液和骨骼中是动态平衡的,如果血钙不低,单纯靠钙片补钙,不一定补得进去。另外,人年纪大以后,消化吸收、肝肾功能变差,如果维生素 D 缺乏,并且肝肾功能差,对维生素 D 的羟化就减弱,那即使吃了很多钙片,也不一定被吸收。这种情况下,补钙的同时必须要吃维生素 D,或者加强晒太阳。

曹燕明教授还提醒,如果钙只吸收到血液中,不到骨头里也没用。" 我们发现很多病人补钙补得都肾结石了,但是还患有骨质疏松症。这是因为,钙没有沉积到骨头里,所以补钙的同时要加强摄入维生素 D,最终把钙沉积到骨头里。"

发生骨质疏松症后,除了营养摄入以外,确诊患者还需要接受药物治疗。目前比较常用的抗骨松药物有骨吸收抑制剂,抑制破骨细胞活跃,促进血液中的钙沉积到骨头里去,增加骨骼中的钙含量。" 早期药物有双膦酸盐类药物,现在还有地舒单抗这类生物制剂,后者比较新、副作用小,半年打一次,能增加患者骨骼中的钙含量。"

" 一般不建议在症状好转后停吃钙、维生素 D 和抗骨松药物。" 曹燕明教授表示,一般来说,建议患者半年或一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查,以及看一下骨生化标志物。如果破骨细胞活跃了,要坚持使用骨吸收抑制剂。而像地舒单抗这类的生物制剂,半年打一次,适宜长期治疗。

"40 岁开始就应该注意补钙。" 曹燕明教授建议,而当发现骨密度 T 值 ≤-2.5 就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需要进行药物治疗。骨密度检查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而骨密度检查的金标准是双能 X 线吸收检测法(DXA)。另外,女性一旦开始绝经期就建议进行激素治疗。

对于早期骨松患者,一旦出现骨密度下降或发现标志物破骨细胞比较活跃的,建议进行抗骨松治疗。如果已出现脆性骨折,就要加大用药剂量,或使用地舒单抗等药物。

骨松初期可能只是腰背痛,晚期可发生脆性骨折

如果钙沉积不到骨头里而出现脱钙,骨头就容易发生脆性骨折。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后果之一,也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脆性骨折发生率逐年增长。据估计,2015 年我国主要脆性骨折病例数约为 269 万例次,到 2050 年病例数将达 599 万例次。有统计数据显示,髋部骨折发生的 1 年内,约 20% 患者会死于各种并发症,约 50% 患者因此致残。与心肌梗死、脑卒中或乳腺癌相比,脆性骨折导致的住院治疗次数及费用更高,且未来仍会随老龄化加剧而持续增长。据预测,我国至 2035 年及 2050 年用于脆性骨折的医疗费用将分别高达 1320 亿元和 1630 亿元。

骨质疏松症素有 " 沉默的杀手 " 之称:疾病初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随着骨量不断丢失,会造成如疼痛、脊柱变形甚至骨折等后果。" 骨松的早期症状是疼痛,例如老人常见的背痛、腰痛、颈痛,这时通过补充营养,可以缓解症状;骨松发展到中晚期,就会出现驼背或变矮。" 曹燕明教授称,国际上认为,如果一年之内身高降低 2 厘米,要警惕是否因骨质疏松而发生了椎体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症也被叫做 " 静悄悄的流行病 ",许多患者直至发生骨折,才知道自己患病。因为很多人身体疼痛就以为是风湿骨痛或腰腿痛,很少往骨质疏松方面想。

骨折的后果可能很严重。髋部骨折被称为 " 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统计发现,髋部骨折一年内,约 20% 患者去世。还有很多患者因为骨折,导致活动能力下降,产生失能,生活质量很低。

曹燕明教授总结道,骨质疏松症患者应及早就医,接受诊断,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规范的药物治疗等科学方式减缓骨量流失,增加骨密度,降低脆性骨折的发生风险。

67

手机站